无标题文档
>>解读李白诗歌中独特的语言风格>>3.情感跳脱的变化美
 

或许是李白自由洒脱的性格使然,他的诗词也呈现出随性之态。他的语言自然、不受拘束,情感丰富,变化鲜明跳脱,或喜或悲,或伤感或积极,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都在一首诗歌内呈现,展现出豪放飘逸的独特风格。

在《将进酒》这篇乐府诗中,情感的变化尤为明显。开篇两组长句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。”语言夸张且豪迈,感叹人生变化无常,时光易逝,一个“悲”字,更是让人以为感情基调是悲的。接下来话锋一转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”此时诗人得意吗?并不是,此诗是李白被官场排挤,唐玄宗赐金还乡后所作,他的政治梦想破碎,心中满是怀才不遇的悲愤。那何来“得意”?在我看来,是此时此刻诗人与友人宴饮的喜悦让他暂时忘记烦恼,此情此景下展现出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。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充分展现出诗人的乐观自信,这是对自我的肯定,也是对官场失意的自我宽慰,与前面的“悲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为了“烹羊宰牛”“杯莫停”“歌一曲”的欢乐,“钟鼓馔玉”“五花马”“千金裘”都不足为贵,诗人的情绪高涨,语言也逐渐狂放,尽显豪迈之态。而诗歌落笔却是“与尔同销万古愁”,又回到“愁”,与开篇的“悲”呼应,诗人的心情也似这黄河之水,陡起陡落,跌宕起伏,语言更是气势磅礴,尽显诗人的豪放飘逸。

《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》同样是感情变化极为跳脱,语言转化十分明显的送别诗,同时也是一首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抒情 诗。开篇以“昨日之日不可留”“今日之日多烦忧”毫不含蓄地表达内心的愁苦,终日烦忧,忧思或许来自不得志的苦闷,也可能来自与叔叔李云分别的伤感,虽然写悲伤之情,但却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。悲的基调已铺垫好,李白接下里却没有写悲情。他看到了“长风万里送秋雁”的壮美景色,愁苦一扫而光,酣饮高楼,畅快淋漓。李白心情大好,自信满满,他称赞叔叔的文章风格刚健,有建安风骨,又毫不谦虚的夸赞自己,自比谢朓,诗风清新俊逸。两人激昂情绪达到顶点,甚至想要揽住青天上的明月。此时此刻,读者的心情已随着诗人的情绪高昂到极点,而下一句,诗人却拉着读者直转而下,跌下青天。“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消愁愁更愁。”愁思如流水,斩也斩不断,想要借酒消愁却愈加愁苦。诗人感叹人生不得意,不如散着头发,乘着一叶扁舟随波而去,充分彰显诗人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。

李白在表达自己情感时十分直接,高兴时是极致,欲上青天;烦恼时也是极致,难以排解。语言气势豪迈,却也能写出斩不断的愁,在面对生活的苦闷也能展现慷慨豪迈的情怀。他的语言转变、情感转换没有过渡,令人猝不及防,是李白独特的诗词风格。

参考文献:

肖瑾.  解读李白诗词中的独特语言风格    [J].  文学教育(下),  2023,    (08):  100-102.  DOI:10.16692/j.cnki.wxjyx.2023.08.01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