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白被世人称之为“诗仙”,不仅是因为他的诗歌成就极高,更是因为此人洒脱飘逸,有仙人缥缈之感。李白是极具创造力的人物,他的诗词语言也是如此,他的大胆超乎常人,善用想象、夸张的修辞,也成就了他独特的语言风格。
《蜀道难》是李白名篇,他初到长安拜见贺知章时,以示《蜀道难》,贺知章读后大惊道“公非人世之人,可不是太白星精耶?”称李白为“谪仙”。这篇古乐府诗以七言为主,杂之以三言、四八言等,参差不齐、错落交接,语言舒 展自如。另外此诗采用极度夸张的手法,描写从秦入蜀的道路艰险崎岖,难以通过。诗歌开门见山,直接说明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。”又加入“蚕丛”和“鱼凫”的传说,增添神奇色彩。太白山只有鸟能在空隙中飞过,用壮士开山的神话故事,说明地势的险峻。“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,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。”上有山川之高直冲云霄,下有激流之险迂回曲折,又借擅于飞行的黄鹤和擅于攀援的猿猱也难以翻越此山,来反衬“蜀道之难”。“扪参历井仰胁息”更是将夸张发挥到极致,仰头便可触摸到星辰,突显山高,令人紧张。下一段写到了“悲鸟”“杜鹃”的哀鸣,谊染了恐怖悲怆的气氛,“非湍瀑流争喧豗,砯崖转石万壑雷。”让人如临其境,似乎听到了激流撞击山石的巨响,感受到了蜀道的危险重重,闻之色变。文章最后一段,将意境拔高,从描写景象转到写人,影射当时社会潜藏危机。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。”蜀道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只要一个人便可阻挡千军万马,因此在这驻守的人如果不值得信赖,便会化身豺狼虎豹,磨牙吮血,杀人如麻。锦城虽好,但要路过如此险要的地方,还不如早早回家呢。李白描绘蜀道的景象时,运用了奇特的想象,大胆的夸张,融入神话故事,静景动静自由切换,长短句错落,注入强烈的感情,极具浪漫主义色彩。他面对自然景物,似乎不是简单的观赏,而像是将自身与景融为一体,他写的景,就像是他的性格一样,豪放不羁,气势磅礴。
《梦游天姥呤留别》是李白的一首记梦诗,最能体现李白天马行空的想象,凸显他的豪放飘逸。诗歌第一段写传说中的瀛洲,在烟波渺茫的地方,难以找到。而天姥山在云霞明灭之间若隐若现,如同仙境。李白笔下的天姥山气势盖过五岳,天台山都要拜倒在天姥山脚下,如此人心驰神往,引起了诗人探索的欲望。接下来就是诗人的梦境,他飞渡过明镜般的湖面,降落在谢灵运曾经住过的地方,穿上谢灵运曾经穿过的木屐,登上青云梯。诗人在半山腰看到升起的太阳,听到天鸡报晓的鸣叫,道路蜿蜒盘旋,正迷恋着花朵倚着石头,不知不觉暮色降临。熊的怒哄,龙的长鸣,激流冲击岩石的巨响,雨声雷声,在这黑夜中振聋发聩,让人胆颤。忽然山门打开,日月光辉照耀着仙境的宫阙,以彩虹为衣,将风做马的神仙走出来,诗人被这一幕震惊,从梦中醒来,身边只有枕席,刚才的仙境如烟雾般消散。李白将梦中仙境描绘的绚丽多彩,如果说李白对于天姥山景色的描写是长期纵情山水的积淀,那么他对于仙境、神仙的描绘则是他天马行空的想象,充满浪漫主义色彩。最后一段诗人感慨,世间乐事也不过如同这梦境一般虚无缥缈,古来万事也似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,诗人的乐趣也就只是骑着白鹿游览名山罢了。最后两句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”表达了对于朝廷不正之风的蔑视,将几年来自己在宫廷中所受的委屈一吐为快。此时的李白被排挤离开京城,就像是从云端跌落,在京城的日子也如同梦中仙境一般虚无缥缈,转瞬即逝。纵然心中有怀才不遇的失落,但李白是一个狂放自信的人,他有自己的骄傲,从不低头服输,即便是走也走得潇洒。李白是否真的梦见了仙境我们并不知道,我更偏向于这是诗人想象中的场景,虽然虚无缥缈,却寄托了诗人的深沉的情感。李白充分发挥想象,跨越时空与仙人对话,赋予了诗词浪漫奇幻、神奇瑰丽的意境。
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“笔落惊风雨,诗成泣鬼神。”余光中说李白“绣口一吐,就是半个盛唐。”李白不愧是“滴仙人”,他的诗歌超凡脱俗,语言多变,无论是在语言风格上、还是表现形式上、或是内容情感上,都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,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。在李白的诗歌语言背后,展现的是李白豪放不羁、自信乐观、洒脱自由的人物形象,他是古代诗人的鲜明代表,也是古典文化中的独特存在,他的诗词创作方式以及人生态度都值得后人学习借鉴。
参考文献:
肖瑾. 解读李白诗词中的独特语言风格 [J]. 文学教育(下), 2023, (08): 100-102. DOI:10.16692/j.cnki.wxjyx.2023.08.015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