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出现了近百次,诗中有长剑、宝剑、倚天剑、龙剑、莲花剑,更有抚剑、挥剑、拔剑、弹剑等独特的运用剑的动作。从
李白对剑意象的应用中,首先可以看到李白的诗中有一种“任侠精神”的存在。"忆昔作少年,结交赵与燕。金羁络骏马,锦带横龙泉。”《留别广陵
诸公》“风流少年时,京洛事游。腰间延陵剑,玉带明珠袍。”《叙旧赠江阳宰陆调》)在浩如烟海的这类诗句中,总会有一个伟岸的、雄姿英发
的“诗侠”形象,这种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诗人的自比。李白之友魏深知李白佩剑任侠的嗜好"少任侠,手刃数人”《李输林集序》)李白自己亦对
创术十分钟情“十五好剑术,遍干诸侯。"《与韩荆州书》正如李白在《使客行》中借战国时期魏国的使十侯豪与失亥帮助信陵君救赵国的故事
歌颂侠士的崇高品质,诗中“臣之剑,步一人,千里不留行”意在突出人非凡的气概,后描述侠客的品行,杀人只是为了实现诺言。最后以感叹作
结,表示不愿像扬雄一样终身埋头书本,而应为侠义思想奉献青春与生命,对剑的崇拜蕴含着诗人的精神风貌与人生价值取向。
其次,剑意象的运用反映了李白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。在安史之乱爆发后,李白的诗中便多有体现社会由全盛转向衰落的内在矛盾,同时揭示
了知识分子的理根在里暗社会中必然破灭的悲到,反映了他们对统治阶级的失望与不满。如在永工召李白入幕时其作《赠张相搞二首》(其一
抚剑夜吟啸,雄心日千里。"立志消灭军。当李白年老多病时,曾对剑术没有帮助自己实现人生理想而嘴叹,误学书剑,薄游人间“叹我万里游,飘
飘三十春”。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候,李白的诗歌也从年轻时的为国立功的渴望变为感慨与喟叹。
参考文献:
毕铮. 三杯拔剑舞龙泉:从酒、剑、水意象看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[J]. 写作, 2016, (15): 86-88. |